在避难硐室门的施工过程中,门框与墙体连接的密封性是确保避难硐室安全性能的关键。以下是施工中可能影响密封性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:
一、墙体基础处理不当
1. 墙体表面不平整或存在缺陷
问题表现:墙体表面凹凸不平、有裂缝、空鼓或松散部位,导致门框安装后与墙体之间存在缝隙。
影响:密封材料(如密封胶、填料)无法均匀填充,形成漏气通道。
常见原因:
墙体砌筑或浇筑时未充分振捣,导致表面蜂窝麻面。
墙面抹灰层施工前未清理干净,或养护不足导致开裂。
2. 墙体预留洞口尺寸偏差
问题表现:预留洞口尺寸与门框尺寸不匹配(如宽度、高度误差过大),强行安装后造成门框变形或缝隙不均匀。
影响:密封胶条压缩量不一致,局部密封失效。
常见原因:
施工图纸与现场尺寸核对不仔细,洞口放线误差大。
混凝土浇筑或砌体施工时模板移位、砌块排列错误。
二、门框安装工艺缺陷
1. 门框定位不准确
问题表现:门框垂直度、水平度偏差超过规范要求(如垂直度偏差>2mm/m),导致门框与墙体贴合不紧密。
影响:密封胶条局部受压过紧或过松,长期使用后易老化开裂。
常见原因:
安装时未使用专业测量工具(如水平仪、垂直线坠)进行校准。
临时固定措施不足,导致安装过程中门框移位。
2. 连接方式不符合设计要求
问题表现:
未按设计要求使用预埋件(如预埋钢板、螺栓),而是直接用膨胀螺栓固定,导致连接松动。
焊接门框与预埋件时存在虚焊、漏焊,或焊缝长度、厚度不足。
影响:门框受力后产生位移,拉裂密封材料。
常见原因:
施工人员未熟悉设计图纸,擅自更改连接方式。
焊接工艺不规范,未进行焊缝质量检查。
三、密封材料选用或施工不当
1. 密封材料质量不合格
问题表现:使用劣质密封胶、橡胶条或填料,材料弹性差、耐老化性能不足。
影响:短期内出现硬化、开裂或收缩,丧失密封功能。
常见原因:
未按设计要求采购材料,贪图低价选用非标产品。
材料进场未进行抽样检验(如拉伸强度、弹性恢复率测试)。
2. 密封材料施工不规范
问题表现:
密封胶打胶不连续、存在气泡或厚度不足(如胶层厚度<3.5mm)。
橡胶条安装时未预留伸缩量,或接口处未做硫化处理(如采用简单对接)。
影响:密封层存在断点或应力集中,导致漏气。
常见原因:
施工人员操作不熟练,未掌握打胶或嵌条工艺要点。
未清理缝隙内的灰尘、水分,导致密封材料与基材粘结不牢。
四、门框与墙体间填充不密实
1. 填充材料选择不当
问题表现:使用普通水泥砂浆填充门框与墙体间的缝隙,而非设计要求的弹性填料(如聚氨酯泡沫填缝剂、石棉水泥)。
影响:水泥砂浆硬化后收缩,形成空鼓或裂缝。
常见原因:
对填充材料的性能要求理解不足,认为水泥砂浆更 “牢固”。
偷工减料,简化施工步骤。
2. 填充施工不彻底
问题表现:
缝隙填充前未湿润基层,导致填充材料与墙体粘结不良。
多层填充时未分层夯实,或隐蔽部位(如门框底部)未填满。
影响:填充层内部存在空洞,成为漏气隐患。
常见原因:
施工赶工期,未按工序操作。
对隐蔽工程质量重视不足,未进行逐层检查。
五、其他施工细节问题
1. 门框防腐处理不到位
问题表现:钢制门框未做防锈处理(如未涂刷防锈漆),或防腐层破损后未修补。
影响:门框锈蚀膨胀,挤压墙体导致裂缝,破坏密封性。
常见原因:
防腐工序被忽视,或施工环境潮湿未采取防护措施。
2. 门框与门扇安装配合误差
问题表现:门扇安装后与门框贴合不紧密,密封条压缩量不足(如设计要求压缩量 10mm,实际仅 5mm)。
影响:密封胶条未充分膨胀,无法有效阻隔气体。
常见原因:
门扇尺寸加工误差大,或合页安装位置偏差导致门扇下垂。
总结与预防措施
施工前准备:
严格核对图纸,确保墙体洞口尺寸符合要求,提前处理墙面缺陷(如修补裂缝、找平表面)。
对门框、密封材料等进行进场检验,确保材质合格。
安装过程控制:
使用专业工具精确校准门框垂直度、水平度,采用可靠的临时固定措施。
按设计要求施工连接节点(如预埋件焊接、螺栓固定),确保连接强度。
密封材料施工:
选择与基材兼容的密封胶、橡胶条,施工前清理缝隙并保持干燥。
打胶应连续、饱满,橡胶条接口处做硫化或粘结处理。
隐蔽工程验收:
对门框与墙体间的填充层、连接节点进行逐层验收,必要时进行气密性测试(如烟雾试验、压力测试)。
通过规范施工工艺、加强质量管控,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,确保避难硐室门的密封性和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