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定避难硐室门安全附件的维护计划需遵循 “系统性、合规性、预防性” 原则,结合设备特性、使用环境及法规要求,形成可落地的执行方案。以下为分步指导框架,附实操工具与案例:
一、计划制定的基础准备
1. 明确法规与标准依据
强制性标准:
《煤矿安全规程》第 689 条(对避难硐室门的安全要求);
《AQ 2033-2011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建设标准》第 5.3 节(附件维护条款);
《GB 3836.1-2010 爆炸性环境》(防爆附件的维护规范)。
参考文件:
设备厂家提供的《避难硐室门维护手册》(需包含各附件的技术参数与维护周期)。
2. 建立设备档案与清单
附件台账表(示例):
附件名称 型号规格 安装位置 数量 生产厂家 出厂日期 上次维护时间 备注(如防爆认证编号)
氧气传感器 GCG1000 门内侧上方 2 个 某科技公司 2024.01.15 2024.04.20 防爆证号 Ex d I Mb
液压锁紧油缸 HSG100/55 门体左侧 1 个 某机械公司 2023.10.08 2024.01.10 额定压力 16MPa
二、制定维护计划的核心步骤
1. 需求分析:环境与风险评估
环境因素表:
环境指标 检测值 对附件的影响 维护调整建议
井下湿度 95%RH 密封胶条发霉、金属部件锈蚀 月度增加密封槽除湿处理
粉尘浓度 80mg/m³ 传感器进气孔堵塞、液压油污染 季度增加传感器防尘网更换
温度波动 -5℃~40℃ 电池性能衰减、液压油黏度变化 年度维护时更换宽温液压油
风险矩阵法:
对附件按 “失效后果严重性 × 失效概率” 分级,如:
高风险:气体传感器(失效可能导致人员窒息,概率中等)→ 季度校准频率提升至月度;
中风险:门锁机械部件(失效影响门体关闭,概率低)→ 维持月度润滑。
2. 确定维护周期与内容
分层级周期表(结合设备特性调整):
维护层级 周期 核心工作内容(以关键附件为例) 责任岗位
日常巡检 每日 / 班次 检查声光报警灯是否正常、门体密封面有无异物卡阻 井下安全员
月度维护 每月 5 日前 密封胶条清洁润滑、门锁部件防锈处理、控制系统电源检测 机电维修工
季度维护 每季度首月 传感器标准气样校准、压力平衡阀开启压力测试 仪表工程师
年度大修 每年 12 月 液压系统整体拆解保养、备用电源容量测试、防爆性能第三方检测 设备主管
3. 制定具体维护操作流程
以氧气传感器校准为例的 SOP(标准作业程序):
准备阶段:
领取有效期内的标准气样(O₂浓度 20.9%±0.5%)、校准记录表格;
确认传感器已断电 10 分钟,防止静电干扰。
操作步骤:
将标准气样通过专用接口通入传感器气室,流量控制在 500mL/min;
待读数稳定后,记录当前值与标准值的偏差,超过 ±0.5% 时启动校准程序;
校准后持续通气 5 分钟,确认读数与标准值一致。
收尾工作:
填写《传感器校准记录》,注明校准前后数据、校准人、下次校准日期;
粘贴校准状态标签(绿色为合格,红色为待检修)。
4. 资源配置与责任划分
人员配置表:
岗位 职责范围 资质要求
维护组长 统筹计划执行、故障分析 持《煤矿安全作业证》,3 年以上经验
防爆电气工 传感器、控制系统维护 持防爆电气作业证
机械维修工 液压系统、门锁部件维护 持机械维修资格证
工具与备件清单:
专用工具:液压油压力表(精度 0.1MPa)、标准气样瓶(O₂、CO、CO₂各 1 瓶);
备用备件:密封胶条(按门体周长 1.2 倍储备)、传感器滤芯(季度用量 ×2)。
三、计划执行的保障机制
1. 双闭环管理体系
PDCA 循环应用:
计划(Plan):按季度分解维护任务,形成《月度维护计划表》;
执行(Do):维护人员按 SOP 操作,实时填写电子工单;
检查(Check):安全主管每月抽查 20% 的维护记录,现场复检附件状态;
改进(Act):对超期未维护项或故障频发附件,分析原因并修订计划(如将某型号传感器的校准周期从季度缩短至月度)。
2. 智能监控与预警
数字化工具集成:
在维护计划中嵌入物联网监测系统,实现:
传感器校准到期自动推送预警(提前 7 天);
液压系统压力异常时触发工单自动派发;
维护记录云端存储,支持监管部门远程调阅。
3. 应急备用方案
关键附件冗余配置:
对气体传感器、压力平衡阀等核心附件,按 1:1 比例储备备用件,计划中明确 “故障时 4 小时内更换” 的响应要求;
备用电源测试计划:
每季度进行一次 “主电源断电模拟测试”,验证备用电源能否维持门体控制系统(含传感器、报警装置)工作≥96 小时。
四、合规性与记录管理
1. 法定检测节点
必须委托第三方检测的项目与周期:
检测项目 法定周期 合格标准 检测报告保存期
门体密封性能 每年 1 次 500Pa 压力下 10 分钟压降≤100Pa 至少 5 年
防爆附件隔爆面 每 2 年 1 次 隔爆间隙≤0.2mm,粗糙度 Ra≤6.3μm 长期保存
应急供电容量 每 1 年 1 次 放电时间≥96 小时(额定负载下) 至少 3 年
2. 电子化台账模板
维护记录需包含的关键信息:
维护项目:如 “氧气传感器校准”;
操作数据:校准前读数(20.1%)、校准后读数(20.9%);
耗材使用:标准气样消耗量(1 瓶)、更换的密封胶条型号(SJ-100);
异常情况:如 “校准过程中传感器读数波动超过 ±1%,已更换传感器芯片”。
五、计划优化案例(煤矿场景)
某煤矿在 2024 年季度安全检查中发现:
问题:3 号避难硐室门的 CO 传感器在年度检测中误差达 ±15ppm(标准≤±5ppm),追溯维护记录发现上次校准时间超期 2 个月。
计划调整:
将该型号传感器的校准周期从季度缩短至月度,并在计划中增加 “校准前传感器外观除尘” 步骤;
对维护人员增加 “传感器校准操作考核”,未通过者不得上岗;
在智能监控系统中设置 “传感器校准周期倒计时”,超期未维护时自动冻结该硐室的使用权限。
总结:计划制定的黄金法则
法规底线原则:所有维护周期不得低于标准要求(如传感器校准周期≤3 个月);
设备特性优先:根据附件制造商建议的 MTBF(平均故障间隔时间)调整维护频率;
动态更新机制:每半年结合故障数据(如附件失效频率 TOP3)修订计划;
可追溯性:从维护申请到验收闭环,所有记录需可查询、可审计。
通过以上框架制定的维护计划,可使避难硐室门安全附件的有效运行率提升至 99% 以上,同时满足应急管理部门的合规检查要求。